领读者是书香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建设中提出的一项活动,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好书的分享和传播领读者还可以阐述读一本书的感受和体会,对于他的意义和影响。这种分享,有利于同学们的思考,碰撞出思想火花,得到启迪。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本期领读者--机能学院的张学昌老师,看看他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好书呢~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工科学生常常沉浸在高数电路之中,
寻求着专业知识的稳固与技能的精进。
然而,在这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不应忘记文学的力量,
它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
启迪我们的思考。
今天,
我们邀请到机能学院的张学昌老师,
为我们解读《我与地坛》的文学魅力,
让我们跟随张老师一起看看
工程与文学中的理智与情感吧!
给大家推荐一本什么样的书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史铁生《我与地坛》。尽管我是一名工科教授,但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一本文学书籍。相信同学们在高中的时候,你们的课本里就有这篇文章的选段。史铁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作家,他的故事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他曾经历过下乡劳动,从健全人变成了残疾人。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创作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1991年,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成为了文坛上的一部杰作,这一年也因此成为了文学的丰硕之年。
读史铁生的文章,会让人产生很多的情感共鸣。我记得当时读他的文章时,虽然通过文字不能很深入地感受他的情感,但老师让我们反复去读、去品味他想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情和对生命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读这篇散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为学生,尤其是工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做人。尤其是要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史铁生的作品,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我与地坛》,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感悟。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史铁生的这篇文章,是他历时15年的心路历程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考。这15年间,他从默默无闻走向成名,而这篇文章正是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其中蕴含了深沉的哲学思考,让人在阅读时深受触动。
当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时,我深感震撼,热泪盈眶。它让我思考,在如今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年轻的学生应该如何度过大学时光,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对于我们工科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更应该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在大学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不虚度光阴。
所以,我建议大家晚上放下手机和电脑,静下心来,用心去读一读《我与地坛》。我相信,你们能够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就像史铁生老师一样,在苦闷中静思、观察,我们学生也可以如此。让我们一起在大学里思考、成长,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年轻的学生应该如何度过大学时光
对于我们工科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更应该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在大学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不虚度光阴。而《我与地坛》正是这样一本书,它能够让你在阅读中思考人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就像我和学生们聊天的经历一样,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在知识快速爆炸的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之重任,大学教育的变和不变将如何体现?沈阳化工大学李志义校长曾经说过,大学的知识在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你在大学里面形成的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非技术能力。这些能力才是真正伴随你一生的财富。因此,工科的学生需要有人文的素养,而这也是我推荐《我与地坛》的原因之一。虽然它是一本文学书籍,但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是深刻而真实的。相比之下,学习CAD或工程制图等技能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读这本书却能让你产生共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与地坛》描写了一对中年父母、一个漂亮但智力有问题的女孩子和一个练歌的歌唱家等人物。史铁生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们的起起落落和园中的树木枯荣反复,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正如做学问一样,只有明确方向并不断思考,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一个好的大学应该能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让他们成熟、懂得感恩。通过阅读《我与地坛》,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哲理,成为一个情商高、懂得合作的人。这样的人无论进入社会还是与团队合作,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AI助教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
我们现在使用百度文库里面的AI助手功能非常强大。你可以把采访提纲和次数限制输入进去,它会自动为你形成文稿,甚至还可以将文稿转化为PPT。演示之后,老师们都非常满意,认为这正好满足了我们每个人的需求。他们计划为每个老师配备一个AI助教,这样学生在有问题的时候,AI助教就能为他们解决80%的问题,剩下20%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单独找老师或在课堂上沟通即可,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起码能为你减少70%的工作。
如今,这个社会上很多小型的民营公司都已经开始使用AI技术来完成普通文员的工作了。客服电话也全部都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对于我们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AI不太可能完全代替我们的工作,但在一些中低端的文案方面,AI可能会逐渐取代人力。
技术发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文档的管理和检查错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方便。
知识无界:从文理交融中发掘无限可能
我们宁波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学院,有经管文法等专业,还有机械等工科专业。我非常希望工科的学生能多学一些文科的知识,多读一些文科的书籍。当然,文科的学生也应当多多了解我们工科的知识。
在浙江大学,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工程图学。工科的学生通常更务实,他们在讨论问题时,会考虑其可行性以及实用性。而文科的学生可能更注重于创意。因此,我鼓励大家,无论是文科还是工科的学生,都应当尝试去学习对方的知识,这样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拓展自己的视野。
就拿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来说,他们的知识面都非常广。甚至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还包括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这些知识启发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就像越是大牛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懂得越多。
我记得我儿子小时候,听他们小朋友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小朋友看完《十万个为什么》,自豪的说全天下的事他都懂。但实际上,如果参加院士的座谈会或者和高水平的学者交流,你会发现他们通常会说自己在某个领域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这是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越是深入探索,越会发现自己所知有限。因此,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您是如何将机械专业的名词“粗糙度”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相结合
我在课堂上经常引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比如,在讲图学时,有一章内容是技术要求,其中包括公差和粗糙度等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很枯燥,但其实非常重要。没有从事过产品设计的同学可能不太懂,表面的光洁度和形位公差是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我就给他们讲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梁思成作为一个工程师和建筑学家,为林徽因制作了一个铜镜,这面铜镜的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光洁度极高,让林徽因爱不释手。而梁思成在镜子上刻下的一句话,更是让林徽因感动不已。后来就是流传说,文学青年的浪漫不如我们工科男的这种实在。林徽因非常聪明,她选择了一个坚固的房子——因为林徽因和梁思成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在他们的努力下,开创了中国建筑领域的先河。
您对史铁生的文字有什么感悟呢
真正打动人心的,并不一定需要辞藻非常华丽。就像史铁生的文字并不是很华丽,非常平实、朴实、细腻,但你读来会发现它非常打动人心。这叫大道至简,或者就像中国话说的“大智若愚”,越是平实的语言,可能反映的越是朴素的真理。所以有时候,你们写作文不要一味追求华丽辞藻,要注重内涵,有些很平实的文字会越读越有味道。
就像刚才大家看到的《毛泽东文集》,毛主席他的文笔非常朴实,让没有读过书的老百姓都能看得懂。他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人,而是尽量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特别简单。比如他写的文章里面分析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等等,分析得非常清楚,其实就是逻辑思维。无论是学文、学理、还是任何工作,都要有想法和很强的逻辑性,并且让想法落地。
作为一个工科老师,我也发现我们学生是需要学一些文科的东西,像哲学、文学等等。这些其实不只是为了让我们的表达更华丽,更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和广度。
让我们来开一个脑洞。史铁生老师年轻时双腿瘫痪,我们机械设计专业是否可以为史铁生老师设计一款机械腿作为假肢使用,帮助他重新站起来
现在,人体穿戴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了机械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于传统的人体负重能力,现在的人体穿戴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承受更重的负荷。比如,传统的负重方式,一个人可能只能背负100斤或150斤的物品,而穿戴新型机械装备的人却能负重300斤甚至500斤。在重庆那些崎岖的山路上,搬运工人已经率先开始使用这种技术,帮助他们轻松地完成繁重的搬运工作。
想象一下,穿上这种机械装备后,原本需要花费大量力气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却变得轻松许多。比如,以前背一个冰箱上六楼可能会让人筋疲力尽,但现在穿上这种装备后,只需要一半的力气就能完成同样的任务。这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也提醒我们年轻人在大学期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非技术能力。
因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更新,这些非技术能力都是不变的。掌握好这些能力,毕业后进入社会就能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挑战。这种能力对于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遇到挫折时,您是否会以史铁生老师的故事来激励自己,让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不断深入探索呢
确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面对困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放弃,而有些人则会寻找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比如在读博士时,当我们遇到课题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网络上的国际前沿论文、向知名教授请教、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来寻找答案。甚至在BBS上求救,总之,我们需要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
此外,当我们看到某本书对自己特别有用时,我们可以追溯这本书的参考文献,进而找到这些参考文献的作者。通过这样的追溯,最终我们能够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和知识。这也说明了经过科学训练的老师或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严谨和系统。不同层级的老师或学生,他们思考问题的观点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在我读博士的时候,我曾寻找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美国一位著名学者所写。这位学者的年龄已经很大,我冒昧地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表示我对他的文章很感兴趣,并希望能够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原本我以为这封邮件只是发出去了,可能不会得到回复。但是很快,他回复了我,并且还把他给我的相关资料也发了过来。这个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教学,现在的知识已经没有国界之分。
我还认识一个老师,他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他在华中科技大学上学的时候,曾经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因为他是从农村出来的,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也不知道什么是博士。但是,他知道一点,当他不知道未来的时候,他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所以他每门课都学得很好,后来也成为了一名教授。
对宁理领读者栏目的评价和展望
我对你们这个节目很认可,在书海里有一个人为我们领航真的是很好。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一叶小舟,如果没有方向,很容易迷失。而如果有灯塔作为指引,我们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最短的时间达到目的地。
领读者这个节目,正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指引,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到应有的知识养分。当学生充分吸收了这些养分后,他们就能在自己的层级上继续寻找更好的东西。
如果这个节目能够为那些迷茫的学生指明方向,那就是他们的灯塔,就是宁波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的灯塔。
张学昌老师
张学昌,机能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浙江省优秀教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2007年任教于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主要研究方向为:逆向工程关键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智能包装机械设计。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波市产业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科技项目、宁波市软科学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机械工程学报》、《浙江大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论文35篇,其中EI及SIC收录20篇。发明授权专利8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