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 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建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下最美诗篇;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也迎来了二十岁“加冠”之礼。20 年,7305 天,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奋进百强的新希望。《最美记忆》编写组邀请了60 位教师、40 名学生参与口述回忆,涉及二十年来的各个时段,《最美记忆——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建校二十周年口述校史访谈录》集结出版。往廿载,风雨同路共书精彩。新十年,接续奋斗再谱华章!
宁理岁月:一些有意义的记忆
确定人才培养三型目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
到宁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作后,我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思考: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宁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呢?通过对宁理所处的区域定位、历史任务、生源结构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学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我们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并将其写入了学院发展的五年规划,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三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核心是应用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什么?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都不可能只是某个单一的内容,它一定是交叉复合的。比如做一个茶杯,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这里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有设计、材料、力学、工艺等。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专业分得很细,但实际制作中需要系统整合,需要复合应用到具体的产品中去。应用型人才跟理论型人才不一样,应用型人才知识面要宽,要复合,动手能力要强。
另外,宁波的定位是打造国际化港口城市。要跟国际接轨,外向型经济是这个城市的重要特征。学校发展要和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定位契合。浙大和宁波合作不是也不可能是再办一所浙江大学,而是要办一所既能够发挥浙大学科优势,又能够为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校。当时宁理每年招收的宁波生源不到20%,但是毕业后留在宁波工作的超过40%。这一方面取决于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宁波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所以,我们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上指的是要复合地应用,外向地应用。
培养应用型人才,当时在实践中最大的难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师资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转变一些理论型老师的原有惯性,转变他们的观念,也要改变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一直在学校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老师一般习惯于做理论研究,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升教师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提出要让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去挂职、去实践、去接触实际,并创造条件跟学校所在地的鄞州区有关部门合作,跟宁波市的企事业单位合作,让老师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参与地方企事业的经济社会活动,以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与此相配合,我们在老师的考核评价方面也做了一些要求和规定。
第二个是学生实践空间。这需要建实验室,需要拓展学校和企业、社会的合作空间,把课堂延伸到校外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长见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校内资源有限,办法就是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当时,我们通过积极努力和宁波市委组织部合作创办了宁波经理学院。办宁波经理学院的意义是什么呢?第一是为宁波市各行各业的管理干部、企业家提供服务;第二是让他们在宁理学习期间了解宁理,和宁理的老师、学生能够有广泛、深入的接触,进而为宁理的老师提供更多的应用研究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强化内涵发展三个关键:质量、特色、管理
宁理从2001年开始招生,今年已经二十年了。我是2005年暑假到宁理的,是建校以后的第二任院长。那时,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扩招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也提出了新阶段高等教育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
发展道路总体而言有两条:一条是扩大规模,走外延扩张道路。这需要有新的、高强度的投入,有更大的场地空间。另一条是内涵发展。通过四年招生,依托浙江大学的品牌优势和宁波经济社会开放发展的先行优势,学校已经达到了万人大学的规模,短期内不可能再走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的首任党委书记张浚生老师一直非常关心宁理的发展。他从浙大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有很多社会工作和活动。但是在我们抱着可能被婉拒的心情,忐忑不安地提出邀请他担任宁理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时,他欣然答应了。这让我们喜出望外。而且他不是挂虚名,而是给宁理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我记忆深刻的事情有很多,特别是他几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许啊(虽然当时我已经 50 多岁,但是听起来仍然非常亲切。20 世纪 80 年代他在浙江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时,我曾有机会向他汇报工作,他就这样叫我,以后见面都是这样),你现在是万人大学的校长了,担子很重,很不容易啊!”他告诉我,“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浙江省委希望浙江大学尽快发展成为一所万人大学。但是当时师资来源、校园空间、实验设备、生活后勤各方面条件都很困难,这个目标直到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才实现。张书记也一再告诫学院的领导班子,在到达一定的规模后,一定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内涵建设上。
那什么是内涵发展呢?领导班子通过务虚会达成共识:必须紧紧抓住“质量”“特色”“管理”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质量。高校的办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在国际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标准,那就是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即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是否抢手,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我认为这是办学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当然这个质量标准比较难量化,而且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长期持久努力,且在一届领导班子的有限任期内难以见效。虽功成不必在我,但必须从我做起。
实际上,学生质量背后反映的是师资质量。因此,我们一手抓师资引进,一手抓师资水平提升。对于后者,除了学习培训、实践锻炼,重要的一条是强化考核激励机制。我们慎重又积极地开展了第一轮教师岗位聘任工作。当时的学校人事处处长是现在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林伟连,我和他一起到兄弟高校调研,到每所分院听取意见并进行反复认真地测算,最终破除了原来只是按照学历和职称确定待遇的惯例,建立了以业绩考核为主的聘岗机制,奖励干得多、干得好的,激励随大流的,促进慵懒的。通过聘岗,教师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性得以提升,进而转化为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与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相联系的还有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直是个难题,特别是简单地用学生打分的方法去评价教学质量,更受到许多人诟病,实施中也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不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呢?因此,关键不是要不要评价,而是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地评价。2007 年,学校领导班子部分成员调整,原信息分院院长杨建刚老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分管学校最难管又是最核心的教学工作。我们商量从完善推进教师教学评价入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经过数轮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调研宣传,终于形成了包括学生、专业教师、督导、管理干部多元打分,课堂效果、教学教法研究创新综合考量的评价办法。同时我们还明确规定,教师教学评价结果要与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挂钩。这一办法的实施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二个是特色。人们提起一所学校的时候说这所学校什么专业最好,实际上就意味着这所学校什么专业最有特色。这个好,不是自己说的,肯定要由社会来评价,包括学术界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最后能否被社会接受,要看这个学生有什么能力,能够对用人单位有什么贡献。上面讲的应用型是最重要的特色。人才培养和全球科技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就容易形成特色。例如宁波的外向型经济是特色,工业制造是特色,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就要与之紧密结合。我们要求机能分院、生化分院、经贸分院的老师能够主动与宁波的相关行业的企业加强联系,学校也尽可能在政府层面上争取资源,建立各种合作平台,通过服务提高相关学科专业老师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特色品牌。如信息分院的蔡明伦老师指导的ACM团队,多次在强手林立的国内外高校大赛中取得佳绩。当时三本分数线录取入学的宁理学生能够与 985、211 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并登上领奖台,让许多高校对我们刮目相看,纷纷前来取经。蔡老师指导过的许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一些知名软件企业相中了,就业时的年薪能与 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比肩。记得三年前,当时我离开宁理已经七年,居然还有超过一本线好多分的考生家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忙向蔡老师推荐他的孩子。如果蔡老师同意指导,考生第一志愿就报宁理,所有 985、211 学校都不再填报。这就是品牌,就是特色啊!又如法传分院(当时法律与传媒在一个分院)的刘建民老师创建了“行走的新闻”教学品牌,每年组织新闻专业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融认识社会、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于一体,十几年坚持不断,形成了宁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获得过浙江省和宁波市多项教学成果奖,还曾经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批示和中央主要媒体的报道。
第三个是管理。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水平会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一个单位如果有很好的基础条件,但管理不好,大家各行其是,就很难形成合力。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万人大学的有效管理肯定需要分层,要发挥各个分院、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1 年,宁理就开始招生和开展教学,师资、管理干部、后勤保障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很难一下子全部到位,初期的扁平化垂直管理不可避免。领导班子换届后,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我们领导班子成员认识到,要实现管理重心真正的下移,加强分院一级领导班子是关键和前提,特别是要配备好能够承接管理权力和责任下放的分院主要领导人。因此选聘好 8 位分院院长就成为学校强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当时对分院院长的选聘定了三条标准:一是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具有 985 高校的教授职称,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资格;二是有高校中层管理经验,在 985 高校担任过中层或学院一级的管理职务;三是有时间保证,不能只是挂名,每周在宁理的时间不少于两天。制订这三条标准容易,要聘请到符合条件的人难度就大了。我到宁理以前在浙大研究生院工作了十五年,和浙大许多学院的领导、博士生导师比较熟悉,因此我利用这一优势,使出浑身解数寻找合适人选。最后在浙大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如愿以偿,聘请到完全符合三条要求的 8 位分院院长,为强化学校二级管理奠定了基础。当年,8 位院长集体聘任仪式的消息在浙江省内特别是宁波市各兄弟高校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坚持校园文化两大任务:学会做人、学好做事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也叫国学,主要有儒、道、佛三大家。在修身为人方面,三大家都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方法,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积淀,其中儒家的学说影响更大。
儒家经典之一《大学》开宗明义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家都耳熟能详,一般称为“三纲”;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八目”。儒家和道家、佛家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后两者仅到第五目修身就“出世”了,而儒家修身后要“入世”,要修、齐、治、平,有家、国、天下的社会担当。今天中国高校要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校园文化,完全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汲取精华。我们这届领导班子在工作中能够注意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如在制定校训这件事上就如此。校训对于学校和师生的意义重大。记得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竺可桢校长为在国难中西迁的浙江大学确立了“求是”的校训,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师生,求是精神成为铭刻在浙江大学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心中永不磨灭的崇高信念。因此,制定校训是一件必须十分认真对待的事情。我们当时的做法是先在网上发动广大师生踊跃建言献策,并请专人收集国内外数十所著名高校的校训案例加以参考比较,然后请浙江大学文史领域专家提炼,最后确定“明德弘毅,开物启新”作为宁理的校训。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且与很多其他高校的校训相比用词较少,但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和内涵。我们认为,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校训应该体现校园文化的两大重要任务:学会做人,学好做事。“明德弘毅,开物启新”前四个字体现的是对做人的要求,后四个字体现的是对做事的要求。“明德”二字,来源于《大学》首句的“明明德”。其中第一个“明”是动词,是明晰、实现的意思,第二个“明德”是名词,是做人的道德准则,是要保持人内心的磊落光明。我们校训中的“明德”则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动名词。“弘毅”二字来自《论语·泰伯第八》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也是讲做人,意为做人要心胸宽宏、意志坚定。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如此,我经常跟学生讲,能够成功的人和不能成功的人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是否有毅力,是否能坚持。最后的胜利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胸怀开阔、毅力坚强,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会获得成功。最怕的就是见异思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所以明德和弘毅的核心都是修身做人。
“开物”二字来自浙江大学的校歌,含有《大学》八目“格物”之意,也引申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启新”就是不固守传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是创新的同义词,强调创新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开物和启新,主要是讲做事。
为了宣传校训,我还为宁理的学生会题过词:学会关爱,学会负责;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我主要是想从更具体的层面阐发校训关于做人和做事的两层含义。我认为,爱心、感恩之心是做人的基础,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进而爱国家、爱人民,是当代中国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品德。缺少爱心,不能负责,不会担当,肯定做不好人。我还在很多场合对同学们说:“学习的内涵非常广,不仅仅只是学书本的东西,它包括向社会学习,向有能力的人学习,向能够帮助你的人学习。”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为一个人的一生准备所有知识的地方了。大学主要是教能够终身学习的方法,只有会学习,才会创新。在大学四年里最重要的是养成自己能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学会方法让人一辈子受益。大学所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上不一定完全用得上,最用得上的是学习的方法,就是知道到哪里去找知识、到哪里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四个学会,前面两个讲做人,后面两个讲做事,与校训的内涵是相通的。
我在宁理管理岗位上前后六年,既有付出,更有收获,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挫折的教训,也收获了来自广大师生员工的关爱和友谊。每次回到宁理校园,每年教师节和元旦春节,我都能收到许许多多的问候和祝福,这让我想起在宁理的岁月,心中充满了快乐。我要感谢宁理,也要衷心地祝福宁理。今年是宁理建校二十周年,也是学校转公的第二年。对一个人来说,二十岁是弱冠之年。弱冠之年的宁理,正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当然这个大变局也是机遇,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十四五”规划时期,党中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我国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要朝着发展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方向走。转公以后,我们学校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抓住机遇,学校必将乘势而上,未来可期!
采写记录整理/解璐榕 程菊英 马利文
许为民
1951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任浙江大学宁波开云体云app官网入口学院院长,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任党委书记。2007年2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8月至2012年3月兼任宁波经理学院院长。在任期间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的目标,通过建立机制、健全体制、形成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一系列工作,带领学校从初创时期的规模发展阶段跨入内涵建设阶段,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科学技术哲学和高等教育学,先后指导科技哲学、科技史、教育领导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7个专业的80余名博土和硕士研究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课题7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和主编学术著作、教材20余本,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