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实现人文经济学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一跃”

时间:2024年10月01日    编辑:宣传部    来源:学习时报     浏览次数:

伍醒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理念以来,各地积极而为、顺势而动,探索出了一系列新成果。

但与此同时,缘于“人文”与“经济”双向互动关系的认识不足,有的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的有效保护,过度商业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有的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提升,导致经济活动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难以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文化资源固然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悠久的历史也不必然促进现代文明繁荣兴盛。以苏杭为代表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先行经验表明,发展人文经济就是要建立“人文”与“经济”的贯通路径,找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人文支点”,实现人文经济学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一跃”。

发展人文经济,重在融入“文化底蕴”。就城市发展而言,城市的文化底蕴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历史、镌刻了城市的记忆,还延续了城市的文脉、沉淀了城市的气质,对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杭发展最为人称道的经验就是成功地激活了城市文化底蕴,在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双向互动中为城市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典型示范。而且,高质量发展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文化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驱动力量,指引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文化又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性内容要素,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件。就此而言,发展人文经济贵在为经济发展融入文化动能,为文化繁荣注入经济活力,既在经济维度上创造物质富足,又在文化维度上实现精神富有。

发展人文经济,要在“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明显,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并不一致,区域文化资源的差异和文明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探索应遵循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化竞争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各地探索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既不能简单套用苏杭经验模板,亦不能生搬域外经验翻版,而应当尊重区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处理好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以各地的在地性实践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的多元探索。事实上,“在地”是“文化”的固有要求,“在地”也是形成“人文”与“经济”共生态势的关键要义。就此而言,各地探索不乏成功案例。比如,以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为特色的《洛神水赋》《唐宫夜宴》等舞蹈,就是用现代化创新思维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有益探索。人文经济的生命力就在于彰显文化共性与城市个性的有机结合。

发展人文经济,旨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理解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不能只停留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平行互动上,还需要在“人文”与“经济”的双向贯通中推动文化经济向人文经济的跃升。诚然,经济活动具有多重价值,人文经济在经济活动众多价值排序中强调经济活动的人文价值优先,要求经济活动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与发展,在尊重人的需求、确证人的价值中,实现经济创造价值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终由人民共享。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为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本土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同时,发展人文经济也需要放眼世界,进一步洞察人文价值的经济学意义。我们会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在一段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缺失了人文因素的经济增长是根基不稳的发展,放逐了人文价值的经济活动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过度竞争的内卷异化和社会撕裂的阶层分化,导致发展屡遭挫折。可以说,人文经济归根到底是“人”的经济,人文经济的精髓在于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的规模和速度,更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在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3wji2EzJjvJ0UDaAa85sQ